曹操逃跑的华容道到底是现在的湖北监利还是鄂州华容区,还是湖南华容县呢?
华容道是三国时期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
那么华容道位于哪呢?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战船被烧时, 撤退来到了华容。曹操见到华容道后大笑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从曹操的去向我们可以知道,华容古道应在监利县城西南12公里。即曹桥至毛家口的一条湖区小路,长7.5公里。因为曹操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粮草。这样曹操走的华容道就不是在鄂州或者湖南了。
华容道自然是在监利——之所以有华容道的争议,根本原因是人们忽略曹操也拥有水军
事实是:
赤壁之战时,曹操军和孙刘军双方都有水军,也都有骑兵、步兵(曹操骑步兵在长江北岸、孙刘骑步兵在长江以南)。
不管赤壁之战时曹操的船是周瑜所烧,还是曹操自己烧的,曹操进攻时是水路并进,退军时也是水路并退。
若曹操的船是在赤壁被周瑜烧的,曹操水军不可能全军覆没——《三国演义》中曹操水军铁索连船是虚构的,也不符合军事常识,曹操不可能采取这种方式——因为曹操的水军是刘表部下熟悉水战的荆州水军,北方士兵是在岸上,不在船上。
曹操最可能的撤军路线,沿着进军路线往回撤。
从《三国志》的相关记录来看,曹操走华容道,不是在赤壁就直接走华容道,而是撤军到巴丘后,因为瘟疫太严重才烧船走华容道以快速逃离瘟疫区。
曹操赤壁之战的行动有三步:
1、《武帝纪》记录的进军到赤壁,和孙刘军作战不利,然后发生瘟疫,下令撤军:
2、《郭嘉传》记录曹操撤退到巴丘时,瘟疫不但没有减弱,还继续满意,这才有曹操下令烧船、走华容道迅速逃离瘟疫区:
3、曹操回到江陵,留曹仁守江陵。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罗贯中用传神的笔法,不仅生动演义了曹孟德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的历史事件,更形象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和曹操的奸诈,华容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泥泞小道,自此更是名闻天下。
史上对曹操所走的古华容道在哪有不同的争论,主要有四说,即监利华容、湖南华容、潜江华容、鄂州华容。那么曹操的华容道到底在哪呢,我觉得应该是监利华容比较靠谱,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地名考证。我国地名设置都是有史料可考的,据《资治通鉴》注释“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说的是通往华容县的小道,象华容县城这样的地名,在历史上肯定有确切记载的。我们先看监利华容在春秋时为容城国,为楚国的附庸,汉置华容县,隶属南郡(今江陵)。湖南华容,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华容县,西汉时属孱陵县,隶属武陵郡, 西晋置南安县,属南平郡,后改为安南县,此为华容建县之始。隋代改安南县为华容县,移属巴陵郡,由此得名。潜江华容现已不见其名,《潜江县志》亦无相关记载,鄂州华容,唐以前没有行政地名,至唐时传唐太宗南征至此,取"花容月貌"之意赐名华容。据此推知,古华容县城在今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嘴。而华容道则是曹操向华容县城的行军路线。其实我到觉得古华容县管辖范围应包括现在的监利、华容、石首等地,而华容道。宋沈括云:“华容即今之监利,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
二、路线考证。曹操屯兵的地方是乌林(今洪湖境),曹操逃跑的目的地是南郡(治今荆州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上,曹操要逃回南郡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佳路线。而且曹操的儿子曹植当时在华容县城附近(位于周老嘴镇鲁桥村一带)修建有仓库垸,便于提供粮草补给。当时由于沼泽湖泊阻隔,曹操从乌林到华容城无直路可走,乃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内,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里所说的沼泽地带即今湖北监利汴河至毛市一带湖区小路,全长7.5公里,穿过今沙湖和白滟湖之间。《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记载》: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三、史迹考证。监利县至今沿途尚有诸多传说遗迹,《监利县志》也收集了华容道的诸多传说。 比如,华容古道古碑,位于上车湾镇境内曹桥村,为监利县人民政府1982年立。此处的“华容道”南起汴河镇曹桥村,北止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 ;曹鞭港,据监利县志记载,曹军退到这里,适逢大雨,人不能走,马不能行。曹操喝令人马从倒下的士兵身上走过去,死者不计其数。从此,得名“曹鞭港”。 位于毛家口的“放曹坡”为关羽义释曹操地,过了放曹坡便是去华容城的大道。
以上只是个人依据相关记载推测考证演义而已,提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中的华容道的真实地理位置,坊间一直众说纷纭。但从一些情况来看,华容道应该是在今天的湖南华容县境内。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
一、历史文献。首先,据宋代出版的《方舆胜览》中《岳州》一节记载,华容道在巴陵西。从巴陵的行政沿革来看,宋代巴陵县就在今天的岳阳市区,而岳阳市区的西边正好就是华容县。其次,据岳阳市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岳州府志》(出版于明弘治元年)记载,当年曹操从华容道逃向荆州,曾把马摔在了一处悬崖上,后人就把此悬崖称作“倒马崖”。
而这个倒马崖就位于今天华容县东北方向的桃花山,同时这个地点也与上面提到的“在巴陵西”相吻合。后来各个时期的《华容县志》也有记载“倒马崖”。
二、学者的实地考察。据有关学者对华容县倒马崖的实地考察,此处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地形还是物产,都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华容道相差无几。比如“地形险峻”“竹木丛生”。另外根据学者们对倒马崖附近村民的实地采访可知,此处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知道当年关羽在此义释曹操的故事。
且据村子里的一些老人描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路之前,此处一直都有那次故事遗留下来的痕迹。更具可信度的是,在倒马崖附近有着各式各样的三国遗址,像倒马崖山下的关帝庙、望夫山上的娘娘庙、鼎山上的刘备庙等。
三、曹军从赤壁撤退的路线。据《三国志》《括地志》等史书记载,由于曹军在巴丘染上了瘟疫,加上被孙权打败,所以曹操当即命令全军烧掉战船,乘马从华容县返回江陵。从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来看,曹军从巴丘乘马返回江陵,必定会经过华容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华容道刚好位于巴丘到江陵的直线通道上,而且这一路低山丘陵比较多,便于掩护曹军的骑兵安全通过。最重要的是,走华容道就不必经过长江。
但关于曹军撤退路线的选择策略,尚存在着一个疑问:华容县在长江以南,江陵在长江以北,曹军从巴丘走湖北监利县是不是更为便捷?
这个疑问提的很好,但它忽略了一个地理知识。因为如果走湖北监利县的话,就必须经过今天的荆江,但荆江自古便是一条冬竭夏流的季节性的河流。曹操撤退之时,正值冬季,荆江无水通航。所以曹操他又何必徒增麻烦,不走各方面条件都更好的华容道呢?
标签: 湖南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