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有人说出土的文物不多,这是为什么?
以前去过定陵,地宫很震撼可里面的葬具等文物保护的不好,地面上平房的文物展厅光线昏暗文物不多,看到皇后的鳳冠上有些连接处竟然用的是小贩卖货用的尼龙草捆绑的,无语。
定陵的挖掘结果,非常令人叹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北京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找到郭沫若,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审阅一下申请发掘明十三陵的报告。
对于这一请求,郭沫若没有拒绝,毕竟在明十三陵中,应该会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但对于这份报告的审核,他却并没有太上心,仅做了简单修改之后,就与沈雁冰、范文澜等人联名上报给了中央。
其实,这份申请发掘的报告中,是有着非常正当且充分的理由的,毕竟如果能对明十三陵中的长陵进行发掘,我们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也会有着很大程度的突破。毕竟在十三陵中,埋葬着朱棣的长陵的规模是最大的。
然而,当国内的考古学界以及文物专家得知这一消息之时,他们却纷纷表示反对。更有甚者,还亲自前往郭若沫面前,希望他能够撤销申请。但此时此刻的郭若沫并不在意外界的声音。
就在申请递交的几天之后,中央地区就做出了“原则同意”的批复。得到许可后,发掘长陵的工作也就正式展开了。在此之前对这一决定表示反对的专家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被迫参与到文物发掘的工作中。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郭沫若提出一项考古计划,试图解开十三陵的秘密,建议挖掘长陵,当时文物和考古界的一些专家纷纷反对,因为中国当时的考古技术确实落后,难以对挖掘出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但是后来在赞成和反对这两派双方互相协调之下,郭沫若被允许挖十三陵中的定陵,作为练手,为挖长陵做准备,但是后来结果表面,这将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
定陵挖开后,大量的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文物字画、明帝的龙袍等丝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
据记载,当时开馆时,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虽然都已腐烂,但是骨架完好,头发也软而有光。悲哉的是,后来也在那个特殊的“文革”年代,被红卫兵以打倒封建牛鬼蛇神的名义烧了。史书记载,万历是个跛子,因为尸体被毁,缺乏研究,这也将永远是个迷了。而那三口上等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棺椁,历经百年完好无损,竟然也被无知的人员当成废弃材料,扔到了山沟里,当时挖掘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物,也都因为当时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不足,保护不到位,造成了严重永久性的毁坏!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悲剧!
后来郭沫若不吸取教训,申请再次挖掘长陵,被断然拒绝!这个近乎疯狂了的人后来又申请挖乾陵,但是因为前车之鉴的教训,都一一被领导层拒绝,要不然的话,现在的这些帝陵,真不知道会剩下几个!尤其是秦始皇陵,千万不要碰上这些疯子!
说文物不多,那就是扯淡了,先说一个详实的数据,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万历皇帝的明定陵,出土文物达到了3000多件,而且大都是一顶一的珍贵文物,例如有大量的纯金器,雕工极其精美的玉器,大量的银制品,最牛的皇帝的金丝翼善冠,冕旒冠等,还有皇后的四件更为精美的凤冠(如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好几件龙袍,兖服,百子衣,玉带,很多没有使用开封的皇家专用的锦缎,还有巨多的皇家日常用品。
俗语道,有图有真相,咱们先发几件定陵出土的宝贝的照片。
这两件就是皇帝使用的两件冠,这种明代皇帝专用的文物在以前是没有任何实物实例的,考古学家们只在史书中的文字描述中了解过,但实际什么样,谁也无法说清楚,正是定陵实物的出土,让这一传说中的物件从文字变成了现实,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历史意义极为重大。
而这件凤冠更是刷新了人们对华丽二字的现象,如果没有见到凤冠的实物,很多细节都无法被联系起来,可以说凤冠的出土让人们知晓了什么叫做皇家奢华,同时它也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标签: 明十三陵定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