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有什么特点?
乐山大佛
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设计特点编辑乐山大佛景观(33张)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10]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10]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10]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唐朝唐德宗修建的乐山大佛,历史上多次“闭眼流泪”,真相如何?
先说一下民间津津乐道的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详情,最近的一次是建国后,那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大概是六二年,由于四川遇上了百年难遇的三年连天的自然灾害,被饿死的老百姓数十万计,在乐山大佛前的三江汇水面上漂浮了很多难民的尸体,乐山大佛实在不忍看到这人间惨剧,在那一天他痛苦的闭上眼睛,默然泪零。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这都是人间牵强附会的段子而已,咱们先看一张有关于乐山大佛最早的老照片吧,这是1909年6月一个来自于法国的旅行家谢阁兰拍摄的,此时的乐山大佛不但眼睛闭上了,而且五官也风化的十分模糊了,当时清政府正在对大佛进行修缮。然而还没等大佛修缮好,清政府已经在1911年的枪声中倒台了。
这张照片是民国修缮后的样子了,和现在的样貌有所差别,大佛的脸上就有人们所说的泪痕,其实造成这样因素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笔者实地探访过这里,据当地人讲最早以前大佛头部这里是有木制的顶子的,可以给遮风挡雨,但是随着改朝换代的动乱无人管理修缮,很早就已经腐烂掉了,大佛整个就暴露在外,这样每次下雨大佛的面部总会被大雨冲刷,时间长了就被风化了。看起来也有道道泪痕的效果。而且乐山大佛所在的山体,经笔者实际考察石质相对较软,容易被侵蚀,所以一旦长时间不加以修缮,佛像的五官就被风化模糊,从而造成佛像闭眼的视觉假象。
(此图为1968年大佛修缮后老照片)
下面在发几张笔者于2017年拍摄的大佛,以馈各位朋友。
(谢谢观看)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北距成都160余千米,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
大佛像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一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佛之大很惊人,更为神奇的是,大佛会出现不同的表情。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灵异事件。
只是因为大佛露天在外,长年累月经风吹日晒,雨水侵蚀,所以黑色眼珠逐渐掉色,而上眼睑部分因为灰尘等沉积物堆积,看着颜色稍重,因此远远看去就是像闭上眼睛了一样。
而大佛流泪的现象就更容易解释了,就是因为下雨,雨水一道道从上往下,留下深色的水印,所以就像大佛慈悲落泪一般。
上图是外国一个游客,在大清末年的1909年拍摄的,应该说是乐山大佛为数不多的比较早的照片了,从图片可知,那时候的乐山大佛因为年久失修,已经面部轮廓模糊了。咱们现在看到的乐山大佛,其实是修复过很多次之后的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所谓闭眼流泪,慈悲众生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真相是“酸雨+排水”的影响。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它是一尊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是全国著名的佛教造像和旅游景点。
这尊佛像最早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坐落位置正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势非常凶猛,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当时的海通禅师为减少悲剧发生,便建议在此修建乐山大佛,保佑芸芸众生安全。后经几代人奋斗,一直到唐德宗贞元19年(803年),历时90年,耗费极大人力物力,方才修建完成。
据说佛像修成后,这里再未发生过沉船事故(真实性有待商榷),很多人亲眼看到乐山大佛曾多次闭眼流泪,这引发了人们猜测:难道是佛像显灵吗?
其实这没什么神秘的,让佛像闭眼的原因是酸雨,让佛像流泪的原因是排水。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盆地,环境封闭,近代以来由于空气污染,环境恶化,酸雨现象频发,侵蚀了佛像的面部,导致佛像眼睑变黑,多处表皮脱落,造成了佛像闭眼的视觉假象。
至于“流泪”就更简单了,佛像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考虑到了排水因素,佛像的眼睛处实际上有隐藏的排水出口,雨水从眼睛处排出,便造成了佛像流泪的的视觉效果。一千多年下来,雨水冲刷在佛像面部留下一道道痕迹,即便天不下雨,看起来也有道道泪痕的效果。
有关部门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彻底清洗,但酸雨腐蚀和雨水冲刷的痕迹是无法消除的,这就给好事者留下了编造佛像“闭眼流泪,慈悲众生”的想象空间。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乐山大佛历史上多次闭眼流泪是真的吗?鄙人也想知道耶!鄙人四川人没有听说过,今天有幸听说啦!。大自然总是那么的神奇。鬼斧神工的巧匠总是别出心裁。
乐山大佛什么流泪?什么闭眼?已鄙人说,都是没有对文物古迹进行有力度的保护,造成的结果。是后人对先祖对我国历史古迹的一种践踏行为。马虽有失蹄,人有旦夕祸福,万事需要尽心尽力,维护与保护。祖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文明,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携手并肩的去保护它爱护它,只有这样,像乐山大佛一样的历史古迹,才能长存于世,留于后世。共享赞仰祖先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发展与文明及文化进程。
乐山大佛
即凌云寺、唐佛寺、大佛寺。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上。创建于初唐。寺旁有唐刻弥勒大佛坐像,即乐山大佛,故又名大佛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开凿于唐朝开元元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唐朝贞元十九年公元八百零三年竣工。耗时长达九十余年。技艺高超,工程浩大,防洪排水系统完善,为我国历史中现存最大的完整摩崖造像。周围山道,遍布石龛造像,多属盛唐作品。寺右侧有灵宝峰,唐建密檐砖塔一座,十三层,高36米,仿长安小雁塔造型。寺左江中一孤峰,名乌尤山,唐建正觉寺,宋改名乌尤寺。今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寺
乐山市东凌云山栖鸾峰侧,与大佛相邻。《资治通鉴》: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南诏骠信酋龙入寇,“陷犍为,纵兵焚掠陵、荣二州之境。后数日,蛮军大集中凌云寺,与嘉州对岸”,即此。创建于唐代,后废。今寺为明清所建,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东坡亭、竞秀亭等。建筑雄伟,布局严谨,风景秀丽。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之誉。是古今游览胜地。苏轼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岩壁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题字,清晰可见。其上有建国后修复的苏东坡(苏轼)载酒亭。凌云寺右侧有灵宝塔,与嘉州城隔河
大清1898年的乐山大佛↓来源:1902年伦敦出版的《The land of the blue gown》。图源来自禅的行素 - 微博
中华民国1914年时期的乐山大佛↓
中华民国1925年时期的乐山大佛↓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2年时期的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的乐山大佛在唐朝开元元年动工,根据明代记载,是海通和尚发起的,期间就有断过几次动工,耗时90年才把它建成。关于这尊大佛有不少的传说,最近的就有佛光和闭眼流泪。
根据记载了乐山大佛共生两次闭眼流泪事件,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讶异,一座雕像为什么会闭眼?有人说是乐山大佛心怀天下,不忍看见人世间的悲剧,并默默流下悲悯的眼泪。有科学家用自然科学得出来的研究结果说,大佛的眼睛是被酸雨腐蚀,才会得出一番佛泪事件。
在1962年的时候,我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连续三年天灾,众生皆苦,数以万计的生灵涂炭,饿死无数百姓。佛不忍看人间悲剧,留下悲悯之泪。在1976年的乐山大佛再度闭眼流泪,这一年唐山也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乐山大佛怨天不公。
有人说这是巧合,有人说这是佛佑众生。但每一乐山大佛流泪的时候,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我佛慈悲,心怀众生。
标签: 四川的乐山大佛